☆墨上☆记忆花开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近日娱论】拿什么来拯救 “曲终人憾”的青歌赛

向下

你认为青歌赛遇冷的原因是什么?

【近日娱论】拿什么来拯救 “曲终人憾”的青歌赛 Vote_lcap0%【近日娱论】拿什么来拯救 “曲终人憾”的青歌赛 Vote_rcap 0% 
[ 0 ]
【近日娱论】拿什么来拯救 “曲终人憾”的青歌赛 Vote_lcap0%【近日娱论】拿什么来拯救 “曲终人憾”的青歌赛 Vote_rcap 0% 
[ 0 ]
【近日娱论】拿什么来拯救 “曲终人憾”的青歌赛 Vote_lcap0%【近日娱论】拿什么来拯救 “曲终人憾”的青歌赛 Vote_rcap 0% 
[ 0 ]
 
投票共计 : 0
 
 

【近日娱论】拿什么来拯救 “曲终人憾”的青歌赛 Empty 【近日娱论】拿什么来拯救 “曲终人憾”的青歌赛

帖子  不吃鱼の猫 周四 七月 01, 2010 8:51 pm

第14届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比赛于近日全部结束,7月2日将举行颁奖晚会。而无论是从一开始的取消综合素质考核、抽签赛制还是最后的比赛结果,今年的青歌赛都引起了很多非议与质疑。时下,各式各样的选秀节目风起云涌、充斥荧屏,不停翻版上一届、越来越乏味的青歌赛难逃冷遇,已成强弩之末,前景堪忧…

1、PK
正方:取消素质考核利于选拔好歌手
综合素质考核增加了选手的压力。考试题目虽然趣味性强,却包罗万象。如果题目太偏,很容易答不出来。以表演素质取代综合素质更加专业,更能体现一个歌手的音乐水平。

反方:不考文化纯粹比唱歌没看头
和纯粹的歌唱竞赛相比,青歌赛的知识问答对观众而言更有观赏性和趣味性。这个环节可以提醒歌手和教育院校注重文化素质的培养,同时也是青歌赛最大的看点。

2、关注:
关注一:青歌赛为何不能请周杰伦当评委
最新一届青歌赛接近尾声,最受关注的流行唱法单项决赛也已经落幕。比赛虽然结束,但争议还没有消失。围绕金奖被代表中国文联演艺中心出场的总政歌舞团彝族歌手阿鲁阿卓夺得,网民一片争议声。观看比赛的不少网民对这个结果难以认同,纷纷发帖表示不满。青歌赛专家评委标准和观众标准脱节,更让流行唱法很难制造新的人气新星。青歌赛如此办下去,前景实在堪忧。

细数青歌赛流行唱法的不足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军队歌手云集,青歌赛成了军歌赛;老歌手老面孔太多,甚至出现上届获奖歌手都纷纷加盟比赛重新镀金;评委阵容老化,缺少新面孔;选手纷纷秀技巧、比难度,青歌赛成了音乐课堂“练声场”,歌曲缺少真情实感,很多歌曲非常难听,根本不符合流行唱法的要求。

青歌赛在2000年之后的几届出现一大反常现象:青歌赛金奖选手成不了流行乐坛一线的红星,比赛结束之后往往销声匿迹。评委选出的歌手观众不喜欢,与风起云涌的选秀冠军歌手相比,青歌赛不能制造出人气新星。这一尴尬局面的确令人匪夷所思。按理说,青歌赛是国家大台主办多年的品牌顶级赛事,云集众多顶级权威专家加盟,其选出的歌手也应该是顶级的。出现青歌赛获奖选手不走红,可见是比赛标准和市场标准严重脱节。青歌赛如果不创新赛制注入新鲜元素,最终会成为鸡肋被边缘化。

最近有传媒专家在讲课中戏谑称:“青歌赛实在太沉闷,那些评委也太没新鲜感。何不请来周杰伦坐镇流行唱法评委席?那将会对青歌赛提升不少收视点。”此言一出掌声一片。周杰伦能否入主青歌赛评委可以争论,但是此建议体现青歌赛的创新思路:青歌赛的设计需要离市场和观众需求更近些。

青歌赛张扬国家大台比赛的雅致风格,但也需要雅俗共赏,切莫把青歌赛变成音乐院校“练声场”。青歌赛首先还是一场电视节目,其收看对象是普罗大众,不是人人都具有专业音乐素养的专家学者。青歌赛应该轻松、欢快、亲和,便于观众理解接受,尤其是流行唱法,更要以真情动人的选曲打动观众,切莫拼技巧、失感动。选秀模式虽然过于娱乐化,但其造星机制活力十足,青歌赛也需要借鉴有益做法增强其时尚化设计。

青歌赛流行唱法的获奖歌手能否经受市场检验成为流行乐坛实力新星,是检验青歌赛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青歌赛应该推新人推新曲,成为流行乐坛的风向标。青歌赛应该把脉当前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向,针对网络和数字化音乐时代的来临,对青歌赛进行创新设计。如果青歌赛只是上一届的翻版,选张三还是选李四为冠军没有实质差别,青歌赛将会失去人心。


关注二:谁来把青歌赛领上文化这条道?
“青歌赛”已接近尾声,围绕“青歌赛”知识测评的话题却接二连三。当然,担任评委的余秋雨自然也成为焦点人物。

  “一日不见”的下句是什么?答曰“我好想你”;问“三星堆出土在哪?”选手摇头,老余追问“在哪个国家”,答曰“法国”,再问“出土了一件精美的雕塑是什么?”答曰“圣母玛丽亚”。据报道:面对这样的问答,余秋雨的确是一路克制过来,但当选手将《清明上河图》的作者说成齐白石时,他终于忍无可忍:“绝大多数题目应该是国人皆知的。回答不出,我只能说,他们还没上文化这条道!”。

  关于“清明上河图”,我倒要在此唠叨几句。《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作者张择端。此图绢本,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馆。画卷以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的汴河为主线,有条不紊、引人入胜地展开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种种人事活动,达到了非凡的艺术成就。

  在世博会中国馆,就有一幅会流动的《清明上河图》,也被游客称之为镇馆之宝。当我们看到那幅会动的《清明上河图》时,从内心深处会产生一种感动。以现代化高科技的手法,激活这样一幅经典长卷,让它以一种流动的方式环绕在你的四周,而这种坐标不是把我们拉回到北宋,而是清晰地让历史来到今天,把古老的文明拉到了现代文明的坐标,生动地诠释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世博会的主题。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都是冲着“清明上河图”去中国馆的,不惜在高温烈日下排上几个小时的队,一睹“镇馆之宝”的风采也感到很值。媒体上关于中国馆“镇馆之宝”的报道连篇累牍。

  面对选手把《清明上河图》的作者答曰“齐白石”的尴尬,这也难怪作为评委的余秋雨有点急了,其实,回答不出“张择端”倒也情有可原,说成是“齐白石”,错上加错,实在不应该。从现场观众的笑声中,我们也能够体会出这是大家都能够回答出来的问题。因为选手是从事艺术的文化人,对自己应该要有更高的文化要求。

  除了知识测评,专业水平也让评委和观众不满意。已经结束的美声、民族与流行组,选手“千人一面”、“千人一喉”,没有个性,缺乏感染力。面对这一尴尬的场面,有网民戏称,“美声的听不懂,民族的没必要听(都知道“老面孔”王丽达肯定拿金奖),连流行都没了个性,只有余秋雨的唠叨还能让人学点东西”。选手唱5分钟,余秋雨要谆谆教导10分钟,以至于每场比赛都得在23时后结束。“举办青歌赛的目的和意义何在呢?还不如为余秋雨老师办个文化艺术专场讲座会来得实际!”

  在看青歌赛知识测评的时候,很多观众也在自我测评。由此倒使我想到有关“青歌赛”余秋雨在他的一篇《文化与青春的对峙》中说过的一段话:“不要总是责怪我们的年轻人文化素质低,在很多时候,更应回过头来责怪我们的文化的有效性和溶解力太低。如果仅仅是考青年歌手,我就不会参加这样的活动了。”

  现在,“青歌赛”每两年都要办一届,但是,为何出不了像前几届那样的优秀人才?除了选手自身的问题,还有文艺院校文化教育的“有效性”和“溶解力”。艺术院校对文化考试的分数要求“门槛”太低,在娱乐圈充满着名利诱惑的当下,文化素质一直成为艺人的软肋而遭到诟病,谁来把他们领上文化这条道?这是“青歌赛”知识测评引发的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3、网友辣评:
· 青歌赛向本届世界杯一样充满了诡异和刺激,还有激愤和质疑。

· 青歌赛在26年之后终于变成了强弩之末,归根结底,还在一个变字。

· 青歌赛流行唱法的获奖歌手能否经受市场检验成为流行乐坛实力新星,是检验青歌赛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
· 青歌赛应该推新人推新曲,成为流行乐坛的风向标。

· 今年的青歌赛今天终于结束了,感觉评委和嘉宾们说真话难,说实话难,如果在央视上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更难。

· 青歌赛如果不创新赛制注入新鲜元素,最终会成为鸡肋被边缘化。

不吃鱼の猫
不吃鱼の猫
元老
元老

帖子数 : 83
注册日期 : 10-07-01
年龄 : 34
地点 : 山东、济宁

http://blog.sina.com.cn/djyanxinger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